
一带一路故事│在中老铁路“两不误”的甘强天
2020年1月24日,农历大年三十,除夕夜如约而至。贴对联、挂灯笼、包饺子,中老铁路项目工地上好一派热闹景象。大家正准备着过一个欢乐、祥和的中国年,互致春节祝福的时候,从与亲朋好友的网络聊天中得知国内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。起初大家没有过多在意,工地留守的几十个人,继续过着一年一度才有的中国年。春节本该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刻,可项目工期紧张大家只能轮流回家,忙碌了一年,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放松的时刻。
晚饭过后,甘强天像往年一样回到了宿舍和家人视频通话,这是他在中老铁路上过的第四个春节。面对妻子和儿子的埋怨,他愧疚地恳请家人理解:“现在项目施工这么紧张,我回家怎能安心啊,明年一定可以回去。”
春节过了还不到一天,大年初一早上项目部就接到了上级的通知:不准聚餐,严禁外出,营地每天必须消毒,严控外来人员进入。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,疫情真的很严重了……
往年为了赶工期,初二就复工了,然而今年,复工暂停,工地留守人员继续留守,回家过年的人员等通知。疫情越来越严重,工人无法进场,物资紧缺,关口陆续封闭,大家开始感到了恐惧。今年是项目的决胜收官之年,工期紧、任务重,尤其普亚村二号隧道的关键线路还剩500米,围岩较差,施工推进非常困难,而施组工期只有三个多月了,作为水电三局项目部达隆分部项目经理的甘强天整日愁眉紧锁,茶饭不思,如何破解这困局,成为了他当前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。虽然困难重重但活必须要干、还要干好,国内的工人不能进场,紧急协调各方资源,加大了使用外籍工人的力度。同时经过多方咨询了解,甘强天打听到了有已完工的其他标段留守在老挝的专业班组的消息。听到消息后,他一个人驱车到60公里外的施工现场和班组人员交谈,通过不断做思想工作,现场班组人员答应了他的邀请,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,工地上机械轰鸣,整个工地呈现着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勤工图。
人手紧缺问题解决了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受疫情原因物资供应受到了严重影响,钢材、防水材料等尤其紧缺。甘强天深入现场与大家共同研究,及时解决问题。他通过周密的现场勘查,对各站点、各构造物的人力、物资、机具设备等资源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配置,做到人尽其责、物尽其用。普亚村二号隧道出口围岩差、渗水量大、有偏压,需要大量用到20号工字钢,该材料比较稀缺,甘强天组织物资和现场人员,从已完工隧道和工期富余工点逐个进行收集、规整、调配;同时,他积极联系业主物资大库及相邻标段进行调剂,当得知中铁八局现场有剩余20号工字钢时,他立即带车赶了过去,100多公里的山路早上出发回来已是夜里1点多,他与工人们一起搬运,直到钢材全进了加工厂他才安心。经过一系列的努力,现场施工逐步恢复了正常。
为了确保架梁工期,甘强天带领技术人员白天去查看现场,夜晚研究施工方案,早出晚归、加班加点,终于攻克了钢板桩围堰、水中钻孔桩施工和水中墩身施工等技术难题。在水中墩现浇连续箱梁的混凝土浇注施工中他更是奋战在工地一线,靠前指挥,吃饭也只是简单地扒几口,这一干就是40多个小时,现场技术人员看着他熬红了的眼睛,心痛地让他回去休息一会,他却说:“把混凝土安全顺利地打完再睡也不迟!”直到最后一车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毕,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……
隧道施工经常会遇到围岩突变,遇到突发情况,甘强天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施工现场,亲自指导,制定解决措施,经常在隧道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。隧道外边和里边温差很大,里面温度最高达40多度,他有时整晚都顾不上休息,但第二天照样正常上班。达隆一号隧道地处老挝无人区,道路条件差,交通运输困难,甘强天和他的团队不屈不挠、统筹规划、科学管理,以坚强的韧劲,克服各种艰难提前实现了隧道贯通目标。
苦心人,天不负。在艰难时刻,由甘强天负责的达隆分部传来喜讯。2月22日上午8时许,项目部施工的重难点控制性高风险隧道——达隆一号隧道(6416米)安全顺利贯通,这是继2月10日沙嫩山一号隧道贯通后,水电三局项目部在疫情防控期间安全顺利贯通的第二座隧道,也是项目部独自承担任务中最长的一座隧道。隧道的贯通不仅是全体人员日日夜夜努力的结果,更是甘强天疫情防控与施工生产工作“两手抓”“两不误”的最好见证。